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热门关键词:展览 ">收藏 专题 人物 视频
首页 新闻 展览 鉴赏 收藏 视频 专题 教育 拍卖 评论 艺术家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大历史观与文明探源论坛暨《文化文本》发布会在陕师大召开『现场』
日期:2023-04-22 14:56:56      字号: T | T
本文摘要: (本网讯)2023年4月22日,大历史观与文明探源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国内文学人类学泰斗、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


     (本网讯)4月22日,大历史观与文明探源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国内文学人类学泰斗、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主任李辉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平教授等出席并作最新科研成果报告。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有40多年的发展,其对文学研究观念与范式革新的积极促进作用正在日益显现。“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文学人类学论丛”“神话学文库”的出版体现了文学人类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和深入。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在上海交大、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大批相关的论著不断推陈出新,国内对文学人类学的重视与日俱增。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坚持文化自信,呼唤文化自觉。这种呼唤深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而文化文本理论的建构正代表着文学人类学派对中华文化基因的求索。文化文本理论是文学人类学派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叶舒宪老师认为:“大传统理论和文化文本理论,代表着中国比较文学界文学人类学新学派倡导的理论创新方向”。本次发布的《文化文本》由陕西师范大学杰出校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叶舒宪先生组织创办,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本刊由李继凯、叶舒宪担任主编,李永平、徐新建、朝戈金、王海龙等国内外资深专家担任编委,团队实力雄厚。《文化文本》将宏观的大历史观与微观的田野案例相结合,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构建中国本土理论,呼唤文化自觉贡献了人类学智慧。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而文学人类学为文化自觉提供了理论路径,例如其聚焦于本土玉文化的发生发展,以田野加考古的研究方法,为中华文明史的求证找到了新物证,“这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国家起源提供了一个“以中国为方法”的方案,丰富了对世界文明起源的认识,也是中国文化自觉的典型范例。”李永平老师指出:“文学人类学摆脱学科桎梏,借镜人类学研究方法,从破学科、后学科的观念出发完善了证据科学,尝试将研究的‘四重证据’扩展 ‘N重全息证据’,思考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的脉络,提出了立足中国本土的一套文化文本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文学人类学正是在对华夏文明的“文化记忆”回溯中,发掘被遮蔽的文明精神史,巩固文化基因的基础价值和内涵,为现代学术成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 李永平 教授主持

上午8点30分,论坛开幕式隆重举行。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平教授的主持下,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周正朝,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户思社,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叶舒宪,西部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赵文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晓鹃,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胜振分别致辞。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 周正朝 致辞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 叶舒宪 致辞

西部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 赵文涛 致辞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晓鹃 致辞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李胜振 致辞

文学人类学派所强调的文化文本,除了名称上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思路一致外,其所秉承的学术传统更多地侧重在文化人类学方面,而其研究旨趣则更接近符号人类学(亦称“象征人类学”)、历史人类学、认知考古学。在此,文化文本,若要发挥理论统领性的作用,需要让它和一切结构主义的文本概念划清界限。从文学人类学视角看,文化文本,不是指客体存在的、静止不动的文本,而是带有历史深度认知效应的一种生成性概念, 而是指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下不断生成和演变的文化符码系统本身,包括了人类文化活动中的各类形态,即远古神话、图腾崇拜、仪式活动、口传文学、民俗艺术、习俗制度等。






论坛上,各专家学者就自己的研究领域做最新的成果展示和交流。叶舒宪教授以《文化文本理论孕育30年——元宇宙中国版学术话语》为题发表演讲,指出本次论坛的主旨即为“彰显大历史和大传统观,如何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实践中孕育出文化文本理论体系。”,李辉教授的基因研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起源提供了新路径,王柯老师的《文明探源:分子人类学视角》为文化文本论的发展贡献了交叉学科新视角。



其后,会议围绕文化文本论的宏观理论以及案例实践进行充分讨论,谭佳老师的古史辨派的文化研究,解释了文化和文明概念的非固定,把从考古学遗存分辨出来的“文化”与过去的族群相对应,参照世界历史发展,突显“文明—文化”话语体系,梳理了研究领域的迷失和扩展深耕空间。



黄悦老师的《文化文本的坐标、逻辑与动力》探讨了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文本的研究方法。刘建树老师的《二重证据的海外回声》对王国维的考古影响进行追踪。肖雪锋老师的《关中非遗生产性保护探索与实践》探求关中非遗保护的问题,对关中地区的非遗文创实践进行展示,展现了文化文本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梅雪容老师的《新文科与新视域:基因进入“文化文本”》在四重证据法外提出“基因”的特殊性,为文学人类学提供了新的方向进入文化文本,解决人文问题的可能性。

 


 
(审核:赵刚 /责任编辑:晓雪)(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资讯
热点关注
一键分享
网站简介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5 zgyscmw.net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传媒网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314784638@qq.com 客服热线:02981564390 客服QQ:314784638
陕ICP备18001368号-1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网站运营:贞元文化
法律顾问: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我们将尽快处理,
订阅号 官方博客
统计